BD半岛居住建筑通用12篇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3-12-13 22:39:03

  BD半岛老年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人,特别是老年人的居住问题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家庭,影响到社会各个层面。对老人来说,谁都喜欢在一个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里享受晚年生活,可是,在安康小区、绿色小区、精品小区遍地开花的今天,老人在家中发生摔伤、碰伤的事却屡屡见诸报端,冲击着每一个有老人家庭的视野和神经。住宅设计应如何适应老龄社会,如何满足老年人的住房需求,已成为我们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面对我国老龄化人口越来越多这一趋势,面对大量增加的“银潮”,一些专家认为,我国现行的住宅体系在设计理念上对老年人的需求考虑不多,国家颁布自2003年9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GB/T50340-2003)未能得到很好落实。因此,尽快建立能够适应老龄化社会需求的建筑住宅体系已刻不容缓。

  (1)1996年在德国建成的韦塞尔老年人公寓很好的解决了老年人的部分需求。为了满足老年人的交往需求。建筑设置了宽敞没有顶的走廊,并且在食堂外面设计了一个露台,它既加强了室内室外空间之间的联系,又为老年人饭后的交往提供了一个便提舒适的空间。在建筑材料的使用红色面砖,这是在韦塞尔地区大量使用的一种建筑材料。红色面砖的使用,给人温暖亲切的感觉,消除老年人害怕冷漠的心理。红色面砖墙体在转角处被处理成不连续地薄片形式,很轻盈,建筑凹凸有致,部分架空,一切都是为了避免给老年人带来沉重感。

  (2)在人口老年化问题出现之前,我国的许多城镇为社会上的孤寡老人,建立了一些救济性、福利性的养老院。如今我们已经处在老年化社会之中,随着传统家庭结构和观念的改变,社会养老养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养老院已经不仅仅是供孤寡老人使用,许多子女不方便照顾的老人也将家安在了那里。养老院和老年性质的居住建筑成为今后我国老人的主要养老之地。

  (3)养老院和老年性质的居住建筑决不是孤立设置的,它主要的目的是方便老人之间的相互照应和交流。最近几年,在发展中国家,为了不断的提高老年人获得更美好生活的可能性,正在选择“自助而助”的政策,既制定一种鼓励和促进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发展的国家政策,使老年人既是社会发展的行动者,也是社会发展的受益者,反映了对老年人的正确认识和尊重,鼓励老人自立自强。因此,老人理想的“伊甸园”,实际上就是具有社区服务格外医疗设施支持的准家居环境,是真正的“老年人之家”。但是在我国,目前老年人居住建筑不是设计成宾馆式独立的形式,就是设备质量环境太差,走向极端,不能普遍为大部分老人使用。

  设计老人住房时,从目的性、方案及实际设施上要考虑到他们的起居、日常事务、个人爱好习惯、社会接触及文娱体育活动等方面,以体现他们早先生活方式的连续性,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尽可能长时间维持其独立生活能力。从生理学角度研究发现,人进入老年后,身体机能退化,功能降低。这些都决定了老人相对而言身体较虚弱,行动迟缓,体力下降,这就要求老年人的住宅设计应从方便和经济角度出发,占地宜小,室内空间紧凑,使老人平时的生活自理和日常活动的困难最少而且省力,应使防火设计能保证最大安全。老人一般都喜欢宁静,怕吵,尤其是儿童的吵闹,因此外界的环境及室内的环境也应高度宁静。而从建筑心理学出发,老人一般都较敏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抛弃的消极心理,因此建筑室内布置应宽敞明亮、居住舒适,建筑造型应富有生活气息,不应看上去像在社会福利机构。因此,在老年人居住宅的规划与设计上,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充分考虑:

  (1)从空间(消除室内高差)、装置(设置扶手、地面防滑)、设备(紧急通报系统、安全电热源)、管理员或护理人员等方面对应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性,做到紧急时刻可立即采取措施。从环境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考虑大多数老年人常年形成的居住习惯,提供传统形式的室内空间。从建筑人类工程学的观点出发,在家具、卫生器具的尺寸方面符合老年人的身体特征。

  (2)考虑老年人的户外环境设计特色。在老年社区,首先考虑到要弥补老年人减退和丧失的机能,住宅区的道路系统、交通组织应以保护老龄人的行动为基础。社区内应采用人车分流或部分分流的道路交通结构,增加社区感和安全感。合理安排适合老年人的公共服务项目,如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中心等;有足够面积的室外活动场所,保证老人户外活动的需要;适当布置绿化、喷泉、亭子、长廊等建筑小品。在庭院或绿地的局部设立自然的屏障或遮挡视线的树木,配以桌椅、灯具等,可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具有私密、隐蔽、安全特征的用来休息、交谈的安静场所。在具体设计中,要考虑室外环境的开阔平坦。无障碍物的绿地则为老人或残疾人行进、散步、晨练提供了场所。其次是室外环境的卫生性。小区应有良好的通风、日照条件,防止噪声和空气污染,给老年人一个卫生、健康的生活环境。

  (3)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针对老年人开发建设的老年社区规划的基本要求是从老年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和医学等新角度来研究和设计老年人的住区环境,在规划设计上为老年人提供恰当的生活条件,满足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种种特殊需要,以充实他们的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可以在社区中扩展智能环境,达到及时、有效为社区中老年人服务的目的。例如住宅区的管理中心应能及时对诸如有害气体的泄漏、火灾、医疗救护、意外事故、求助等主动提供紧急帮助。此外,为老年人服务的各项设施的位置和环境也必须结合社区规划,否则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目前,我国经济水平不断上升,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对房屋设计的要求也不断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居民区建筑设计研究时就需要多方位的考虑,按照居民的要求进行建筑设计,设计出既符合人们要求、绿色无污染又能给建筑企业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居民区建筑。这对建筑施工和社会发展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

  居住区建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居住而建房。很多时候,居民只能接受建筑师设计的居住格式、结构,居民无法给建筑设计提出意见。在房地产开发商眼中重视的是建筑的施工过程,对建筑的设计过于草率,没有考虑到居民实际需求的住房结构设计。由于大部分的建筑设计师都属于初出茅庐的状态,对施工开发和设计居民住房没有经验。对户型中的细节开发不够了解,导致很多居民住房设计空间不合乎人的实际生活需要。建筑设计师不能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在生活上购买一些高科技生活用品做出合理的设计。

  居住区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面积扩展及空间延伸的作用,是展现生活质量和精神层次的空间。因为居住区人员活动量较大,居民素质及生活水平会相互影响。为了使居民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居住区成为提高居民素质的活动区域。居住区的安全防范系统必须在设计的重点考虑范围之内。比如:一些居民区在酒吧、网吧等类似的环境下建设,这样不仅会使居民的思想受到严重影响,还会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而目前的开发商为了得到利益最大化,只考虑地皮的造价,对周围环境的选择并不重视。另外,对小区的安全防范系统也过于疏忽,很多开发商都没有设计系统的居住区安全防范设施。

  在确定户型标准的情况下,在设计居民住宅区布局时应考虑到其配套的合理性。比如在设计卫生间、卧室、厨房时应充分考虑到居民的生活习惯,将居民需要的隐私空间与开放空间分离。根据客户的要求合理掌握空间的设计。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需要做到全方位的考虑,做到即实用方便又能有良好的造型。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充分利用室内可用面积,在设计想法上,要结合客户的实际需求,尽量满足居民在空间设计上的构思,在保证不增加居民的经济负担的情况下,满足居民对空间设计的要求,这样的设计理念不但维护了消费者的想法,还能有效提高设计师本身的专业水平。在空间的设计上必须考虑到利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最大的效果。还应留出一定的空间用作储存,比如:可以设计一个墙壁式的橱柜,并合理的将空间分层,尽量创造出更大的储存空间,间接性的增大室内面积。以这样的设计理念作为空间设计的标准,促使居民使用面积最大化。

  良好的室内通风环境是空气质量的保障,也是保证人们生活质量的标准。在建筑设计时就应充分考虑到建筑的整体采光及通风效果及其建筑原材料的选择,考察当地的生态环境,做出合理的设计。利用当地可用资源展开设计,做到利用可再生资源及绿色无污染的建筑材料作为设计的宗旨。在设计居住区时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太阳能、风能等相关自然资源进行设计。在设计的同时控制各种施工材料,如果设计中需要采用对人体有害物质的材料,一定要做到及时的替换或重新构思,保证从建筑前期就可以杜绝有害物质混淆在建设中。

  在居住区建筑设计中,不但要考虑室内设计的空间、造价、环保以外,还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人文因素。在不同的地区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这不但要根据他们居住的环境来判断还要根据当地的风俗及文化内涵。设计居住区建筑本就是以人为本的,在设计过程中要不断的考察当地的人文环境及需求。一些地区的居民因为地区环境因素,常年都处于暴晒的状态,所以设计时,尽量避免建筑物长时间接受阳光暴晒,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筑的朝向问题是一直影响消费者选择居住建筑的重要条件之一。并且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多层住宅区建筑的朝向会直接影响居民消耗能量的多少。由于朝阳的居住建筑,接收阳光的面积大,有效改善室内温度,使室内温度得到平衡,减少空调等家电的使用率,促进居民节约能源。因此,设计师在设计多层居民建筑时,应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出朝向适合当地居民生活状态朝向的居民建筑。

  一般情况下,居民建筑的布局设计布局主要以周边、行列及自由式为主;在一些特殊的地形下可能还会使用斜列式的布局方式。而这几种平面布局都有显著的特点,周边式的通风效果差,而行列及错列式之间的变化是最普及的平面布局形式;具有封闭性,他们普遍都受地形的影响。居住区的建筑对通风效果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在布局时,应使用自由式的布局,因为自由式的布局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和受光效果,更符合居民区建筑的要求。

  在设计居民区建筑时,首先要考虑到的就是居住区的安全问题。为了给居民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体系。利用信息技术将小区的室外面积控制在监控范围内,并实行一人一卡的方式来控制外来人口入内,通行卡必须是由本人身份证办理,如有丢失必须本人拿着身份证进行注销,并从新办理。将每户居民住宅内都设计一个安全报警器,以便发生紧急情况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并选择四周环境人文素质富有正能量的地点进行建设,避免周围环境影响居民生活质量。

  根据以上所述,节约环保,绿色建筑、节能设计已经成为了现代居住建筑的主要方向。而居住区的建筑设计就是本着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方针,将建筑设计住房以舒适、环保、节能、美观、科学的设计为基本原则。因为建筑设计主要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在设计上,首先要按照消费者的需求来设计,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安全、科学的住房环境,是建筑设计的主要目的。

  居住空间是为了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居住需求,在不同的文明程度和历史时代对于自身生活方式的不同需求,均有适应于当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观念的居住建筑。住宅是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建筑类型,住宅的设计应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经济等要求,创造舒适优美的建筑环境。住宅内部功能空间通常被划分为公共活动空间、个人活动空间及生理卫生活动空间,三类空间应按其特征和特定要求进行布置,做到功能分区明确,保证各功能空间的私密性也是获得舒适的必要条件。

  所谓生态设计,是指通过调整人居环境生态系统,使建筑成为具有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城市居住区。生态建筑应该空间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智能建筑和生命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它符合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与区域和城市融洽,是生态城市的一部分,体现了所在城市的风貌和特质。生态建筑的设计与建设将会逐渐改变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环境污染、缺乏有效环境保护的不合理现状,实现节能、节地、节水、低污染以及物业等的有效管理,为城市和建筑自身环境改善带来强大动力。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所在的地域环境,在开发与设计新的居住环境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把规划地置于一个整体的大环境大背景中去考虑。我国北方地区的建筑,总体来说呈现出比较质朴敦厚的风貌,民风也比南方纯朴、憨厚、粗犷,正是自然风情、文化习俗和建筑材料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制约,使得北方各地民居普遍呈现出质朴敦厚的建筑特色。同时,建成的住宅对于它所在城市的山水格局、大地机理有无改变及破坏,能不能与城市的其他景观形成较好的链接,这也是维护一座城市整体感和美感的关键所在。因此,北方城市的住宅要充分考虑北方气候环境及地理特点,扬长避短,如减少水景的设计、缩减草坪的面积、注意建筑物与园林小品的向阳方向、关注冬季景观的特色等,使北方的住宅能够出现不同于南方住宅的特色。

  朝向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十分重大。太阳的辐射在夏季会增加制冷负荷,在冬季则能降低采暖负荷。朝向选择时应从当地气象条件,地理环境,建筑用地等全面考虑,从节约用地的前提出发,优先采用本地区的最佳或接近最佳朝向,满足冬季能争取较多的日照,夏季避免过多的得热,还应有利于自然通风。从长期实践经验来看,南向是我国各地区较为适宜的建筑朝向,但在建筑设计时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不可能都采用南向,就应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建筑朝向,以满足节能与舒适的要求。

  (2)空间组织及应用。空间组织要注意动区、静区的合理划分以及住宅内部私密性空间的形成。要充分利用空间,把住宅设计由二维平面进而拓展为三维空间的设计。如不同使用功能的房间用不同高度来满足;也可组织两种不同层高的房间,填充进一个大空间内,形成复合空间;或利用坡顶空间形成带阁楼的跃层;或充分利用潜空间(往常被忽略的空间)等,这些做法可根据实际情况,在不降低居住质量的原则下综合考虑,扬长避短。

  (3)厨卫布置。厨卫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室内居住环境质量。厨卫布置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厨卫是否分离布置,一般视套型面积大小而定。第二,类型与分隔。厨卫可分封闭操作型、餐厨型和起居、进餐、炊事合一的开放型,可根据不同的套型采用。卫生间分隔形式有多种,理想分隔方式是将洗浴、便溺、盥洗和洗涤分隔成三个封闭空间,但需较大面积。第三,管道设置。现实生活中常因管道线集中布置在竖向管井内,保证了洁净和美观;第四,计量表具的位置。一般将三种表具设在住宅的公用空间内(如公用楼梯间),可做到方便查表;第五,排除废气。排气通畅是保证厨卫卫生环境的关键,现在住宅设计中厨房内均设竖向排气道,一般暗卫生间需要采取竖向排气井才能确保卫生间的空气质量。

  (4)室内物理环境的设计。室内物理环境包括光、热与空气质量环境。光环境分天然采光与人工照明,居住建筑设计中应力争做到起居室、卧室、厨房、卫生间均有直接采光;热环境的关键主要反映在夏热冬冷的采暖区,在注意节能的同时,采取改善护结构构造,增加窗门的封闭性,合理的窗墙面积比等措施,使室内热环境得以改善;空气质量环境要在保证的有效日照时数与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需要根据不同气候地区与不同城市规模区别有效的标准日(冬至或大寒)的最低日照时数。

  居住区的环境质量,越来越成为人们挑选商品住宅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环境的理解,也从早期对绿地率的需求,发展为对雕塑、小品、广场、庭院、甚至更高要求的关注。要创造完美的住宅景观,应将单体住宅、环境和功能要求进行整体设计,实现从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的过渡。因此,居住建筑应注重绿化设计,绿化要提倡“均好性”理念,做到绿色空间各户、各幢共享,满足每个居住者心理和精神需求。对新区建设,绿化应分散布置,要以“均享”为原则,让每一住户都能平等地地享受绿色空间。旧区改造,要尽量遵循绿色空间“均享”原则,条件不允许时,才布置成广场式的中心集中绿地。规划中要注意草坪几何图形的色块、色带的设计和品种的选择,树木、四季花卉的合理配置,水面与绿地的比例关系等。绿化中力求“多植树、少种草,不硬化”,尽量减少“硬”的成份,增加“软”的因素,为住户创造一个新型的绿色生态居住环境。

  (1)人、车分流问题。居住建筑交通组织,可以人、车分流,也可以人、车合流,要因地制宜。适合做人、车合流的路网,必须实行分道。人车分道,对道路断面设计有一定要求,平面设计要留出人行道;对道路断面设计也有一定要求,要留出人行道的位置,留足人行道的占地;竖向设计最好是车行、人行不在一个层面,略有高差;在空间上作适当分隔,比如做绿化分离,种植行道树等。无论人、车分流,还是合流,人、车要分道,路网结构要合理,密度要适当,既满通功能要求,又改善交通安全环境。

  夏热冬冷地区夏季较为闷热,而冬季则较为寒冷,该地区的建筑热湿环境也相对较差,居民在夏季投入的降温费用及冬季的取暖费用都比较高,所以需要针对建筑进行节能设计,是建筑具有低能耗的特性,降低居民的降温及取暖费用。在建筑能源利用方面,我国的能源利用率相对较低,仅采暖、照明、空调及加点等设施消耗的资源占据我国整体能源消耗的30%以上。可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肩负着重要的功能。

  建筑节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就能达到最佳状态。根据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情况来分析,当前建筑节能设计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开展:①对气候环境因素要加以利用。在设计中对有利条件要争取利用,对不利因素要尽可能的避免,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满足人们对建筑环境的需求。在不同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时,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重视自然采光与通风,对建筑空调、采暖系统的特点和气候条件要兼顾。②改进当前建筑材料、设计及构造中能耗较好的环节,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条件下,发挥建筑节能的作用。③对建筑进行设计过程中,要将节能降耗的思想贯彻其中,对新的节能技术要不断应用,向超低能耗、无污染的建筑发展方向发展。

  对日照的充分利用是建筑选址中的首要条件。日照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热工效率及身心健康,在居住建筑内部空间设计中,对日照条件要争取利用,包含日照质量、日照时间等方面。居住建筑规划中,要选择向阳的地段,以南北向为主,对日照条件加大利用,为了对日照间距的要求进行满足,各地区也都有相应的日照间距标准。对于建筑物冬季防寒保温性能而言,冷空气度建筑护体系的渗透影响室内保温想能,特别是寒冷的冬季,建筑选择要尽可能的选择在避风位置,可用错落交织的布局结构防止风影效应,建筑围护体系节能、保温、门窗洞口设计中,依据建筑围护体系不同部位风压分图作为依据。

  对居住区整体布局要充分考虑,做到不同间距、角度、体量及道路走向的建筑物组合布局,对日照及自然通风条件充分利用,从而形成夏季不同的热量盈余与冬季不同的热量需耗。居民取风向、风速受道路走向的影响较大,在住宅群与道路之间,气流多以垂直方向、速度较小的管状气流为主,不容易穿越建筑物,所以对住宅群体不同体量、形状的布局与组合要充分考虑,使高层住宅与地层住宅错落排列,利用住宅区的植被、道路等形成自然通风和流动气流。保证冬季建筑物室内保持热量,放置冷风进入建筑物内,而在夏季又能形成穿堂风,达到自然降温的目的。合理进行建筑布局,使居民取形成微气候环境,实现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有利于建筑能耗的降低,节能效果的实现。

  在建筑布局方面,需要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进行考虑。对容积率要合理选择,如果容积率过高,那么建筑对日照的需求就难以满足。日照辐射能量非常大,但建筑如何有效利用日照能源,是建筑节能设计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城市规划中,要对日常加以重视,对建筑的朝向与位置合理确定,确保每一栋建筑都能获得充足的太阳辐射热能,所以建筑节能中与建筑方位有直接关系。2.4窗墙比控制所谓窗墙比,指的是建筑各方向的开窗面积与对应朝向外表面的比值。众所周知,窗户的传热系数高于同面积保温墙体3~6倍,而相同墙体面积的热量损失要比窗户损失的能耗高24倍以上,所以,如果其它条件不变,窗墙比越大,损失的能耗也就越多。所以,基于降低能耗、节约能源的角度考虑,在满足使用需求的条件下,对居住建筑窗墙面积比要合理控制。通常而言,对窗墙比进行确定时,主要按照建筑所在地区的夏季与冬季日照情况及季风情况作为依据,同时考虑开窗需求面积、室外空气温度、室内采光需求及建筑能耗占比等因素综合考虑,通常情况下,窗墙比控制在0.2~0.5之间。

  外墙保温大致可分为外保温、内外温及夹心保温三大类。内保温是在墙体内侧设置保温层,该方法属于传统保温方式,造价较低且施工简单,但在热桥处理中容易出现问题,如冻融或浸渍等容易时保温隔热墙面开裂、发霉等。所以该保温方式主要作为外保温的补充方法,一般不单独使用。夹心保温在墙体内、外两侧墙片之间设置保温材料的方法。墙体可为混凝土空心砖砌块、粘土砖等,此类墙体材料的耐候性及防水性能较好,所以对保温材料要求也不高,一般的岩棉、玻璃棉及聚苯乙烯即可。且在施工条件及施工季节方面也不受影响。在夏热冬冷地区,由于此类保温墙体的厚度较大,并且内外墙需要连接件连接,施工工艺复杂,存在热桥,无法充分发挥保温材料的效率等。外墙保温是在墙体外侧设置保温层的方法,不存在热桥,对墙体受温度的变形应力也能降低,所以该保温方法的应用比较广泛。因为是在墙体外侧设置保温材料,所以建筑各部位冷、热桥的影响基本可消除,保温材料的保温效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与内保温及夹心保温方法相比,保温材料相同的条件下,外保温所需的保温材料厚度较小,实现节约材料的目的。外保温使墙体保温隔热性能提升,室内热能传导损失减少,室内热稳定性提高。此外,雨雪风霜对外墙体的侵蚀作用也减少,墙体防潮性能提高,避免了室内墙体出现结露、霉斑等现象。由于保温材料在墙体外侧,保温材料内的毒害物质对室内环境不会造成影响。外保温材料中,主要有挤塑聚苯板、膨胀聚苯板、酚醛树脂、硬泡聚氨酯及岩棉板等。随着建筑防火需求的提高,部分耐火性能差的保温材料也逐渐被禁用,诸如HX隔离室防火保温板等新型防火保温材料的应用逐渐增多,建筑保护结构应用热工性能较好的材料,可实现降低能耗的要求,实现建筑节能的需求。

  玻璃幕墙与玻璃门窗是建筑通风、采光的通道,由于经窗户损失的能耗非常大,为了降低建筑能耗,可从以下措施减少能耗损失:首先,应用中空玻璃。中空部分厚度不低于9mm,在幕墙中使用时,厚度不能低于9mm,适合厚度为12~20mm之间。为了使保温性能进一步提升,可使用Low-E中空玻璃,也较低辐射玻璃,其中充有惰性气体,在玻璃面镀多层化合物或金属构成膜系产品,具有较好的透光性与隔热性。在门窗材料方面主要采用塑料型钢、金属-木复合型材、玻璃钢型材等,幕墙可用断热型材、隐框结构及断热连接固紧件,降低热桥效应。

  屋顶节能设计中,主要针对太阳辐射热的隔离为主,降低太阳直射,通过架空屋面、设保温隔热层、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浅色屋面及种植植物等措施处理。还可设计蓄水屋面、通风屋面等方面,降低空调冷负荷,实现夏季降温费用的节约。在夏热冬冷地区,屋顶保温材料主要使用挤塑聚苯板,该材料内部为独立的密闭式气泡结构,是一种吸水率低、抗压高、不透气、防潮、抗老化、耐腐蚀的优质材料,导热系数较低,能够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如图1所示,改变屋顶传热系数对整栋建筑节能效率的影响中,对顶层影响较大,而对地层以下影响较小,也综合分析,也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

  冬冷夏热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措施和途径还有很多,在诸多节能措施中,要合理选择节能方案,既要能够降低能耗及资金的投入,还要保证节能效果的最大实现。除了对自然条件充分利用外,在建筑材料、空间、结构等设计方面,也要合理布局,同时,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也是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关键点,是夏热冬冷地区居住见着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老年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人,特别是老年人的居住问题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家庭,影响到社会各个层面。对老人来说,谁都喜欢在一个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里享受晚年生活,可是,在安康小区、绿色小区、精品小区遍地开花的今天,老人在家中发生摔伤、碰伤的事却屡屡见诸报端,冲击着每一个有老人家庭的视野和神经。住宅设计应如何适应老龄社会,如何满足老年人的住房需求,已成为我们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面对我国老龄化人口越来越多这一趋势,面对大量增加的“银发浪潮”,一些专家认为,我国现行的住宅体系在设计理念上对老年人的需求考虑不多,国家颁布自2003年9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GB/T 50340-2003)未能得到很好落实。因此,尽快建立能够适应老龄化社会需求的建筑住宅体系已刻不容缓。

  (1)1996年在德国建成的韦塞尔老年人公寓很好的解决了老年人的部分需求。为了满足老年人的交往需求。建筑设置了宽敞没有顶的走廊,并且在食堂外面设计了一个露台,它既加强了室内室外空间之间的联系,又为老年人饭后的交往提供了一个便提舒适的空间。在建筑材料的使用红色面砖,这是在韦塞尔地区大量使用的一种建筑材料。红色面砖的使用,给人温暖亲切的感觉,消除老年人害怕冷漠的心理。红色面砖墙体在转角处被处理成不连续地薄片形式,很轻盈,建筑凹凸有致,部分架空,一切都是为了避免给老年人带来沉重感。

  (2)在人口老年化问题出现之前,我国的许多城镇为社会上的孤寡老人,建立了一些救济性、福利性的养老院。如今我们已经处在老年化社会之中,随着传统家庭结构和观念的改变,社会养老养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养老院已经不仅仅是供孤寡老人使用,许多子女不方便照顾的老人也将家安在了那里。养老院和老年性质的居住建筑成为今后我国老人的主要养老之地。

  (3)养老院和老年性质的居住建筑决不是孤立设置的,它主要的目的是方便老人之间的相互照应和交流。最近几年,在发展中国家,为了不断的提高老年人获得更美好生活的可能性,正在选择“自助而助”的政策,既制定一种鼓励和促进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发展的国家政策,使老年人既是社会发展的行动者,也是社会发展的受益者,反映了对老年人的正确认识和尊重,鼓励老人自立自强。因此,老人理想的“伊甸园”,实际上就是具有社区服务格外医疗设施支持的准家居环境,是真正的“老年人之家”。但是在我国,目前老年人居住建筑不是设计成宾馆式独立的形式,就是设备质量环境太差,走向极端,不能普遍为大部分老人使用。

  设计老人住房时,从目的性、方案及实际设施上要考虑到他们的起居、日常事务、个人爱好习惯、社会接触及文娱体育活动等方面,以体现他们早先生活方式的连续性,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尽可能长时间维持其独立生活能力。从生理学角度研究发现,人进入老年后,身体机能退化,功能降低。这些都决定了老人相对而言身体较虚弱,行动迟缓,体力下降,这就要求老年人的住宅设计应从方便和经济角度出发,占地宜小,室内空间紧凑,使老人平时的生活自理和日常活动的困难最少而且省力,应使防火设计能保证最大安全。老人一般都喜欢宁静,怕吵,尤其是儿童的吵闹,因此外界的环境及室内的环境也应高度宁静。而从建筑心理学出发,老人一般都较敏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抛弃的消极心理,因此建筑室内布置应宽敞明亮、居住舒适,建筑造型应富有生活气息,不应看上去像在社会福利机构。因此,在老年人居住宅的规划与设计上,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充分考虑:

  (1)从空间(消除室内高差)、装置(设置扶手、地面防滑)、设备(紧急通报系统、安全电热源)BD半岛、管理员或护理人员等方面对应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性,做到紧急时刻可立即采取措施。从环境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考虑大多数老年人常年形成的居住习惯,提供传统形式的室内空间。从建筑人类工程学的观点出发,在家具、卫生器具的尺寸方面符合老年人的身体特征。

  (2)考虑老年人的户外环境设计特色。在老年社区,首先考虑到要弥补老年人减退和丧失的机能,住宅区的道路系统、交通组织应以保护老龄人的行动为基础。社区内应采用人车分流或部分分流的道路交通结构,增加社区感和安全感。合理安排适合老年人的公共服务项目,如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中心等;有足够面积的室外活动场所,保证老人户外活动的需要;适当布置绿化、喷泉、亭子、长廊等建筑小品。在庭院或绿地的局部设立自然的屏障或遮挡视线的树木,配以桌椅、灯具等,可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具有私密、隐蔽、安全特征的用来休息、交谈的安静场所。在具体设计中,要考虑室外环境的开阔平坦。无障碍物的绿地则为老人或残疾人行进、散步、晨练提供了场所。其次是室外环境的卫生性。小区应有良好的通风、日照条件,防止噪声和空气污染,给老年人一个卫生、健康的生活环境。

  (3)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针对老年人开发建设的老年社区规划的基本要求是从老年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和医学等新角度来研究和设计老年人的住区环境,在规划设计上为老年人提供恰当的生活条件,满足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种种特殊需要,以充实他们的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可以在社区中扩展智能环境,达到及时、有效为社区中老年人服务的目的。例如住宅区的管理中心应能及时对诸如有害气体的泄漏、火灾、医疗救护、意外事故、求助等主动提供紧急帮助。此外,为老年人服务的各项设施的位置和环境也必须结合社区规划,否则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张主任:智能家居行业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逐渐成为建筑智能化领域里十分活跃的一个行业,而且专业生产厂商、分销商、集成商与装饰公司也都已初具规模,用户对智能家居产品的认识了解水平也在提高。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26)作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的国内唯一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领域标准的归口单位,对智能建筑领域涉及的产品标准已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我们正密切关注国内外关于智能家居的最新技术和发展方向,同时结合我国应用的具体现状,逐步开展相应标准、规范的制定。

  张主任:在智能建筑领域,由于涵盖面广,应用领域交叉,涉及安防、家电、照明、通信等领域,2008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根据新时期我国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各项事业对标准化工作的新需要,确保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对标准化工作提出的各项任务,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国标委综合[2008]108号”文件批准成立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26)。该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建设领域数字化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通过对现有标准体系完善,同时与国外相应组织代表我国进行技术工作对接,对我国智能建筑领域的标准保持与国外同步水平将起到重要作用,对指导行业的生产研发,工程实施,推动城市信息化建设,促进建筑及居住区智能化系统的健康发展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张主任:2009年10月2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信息化建设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在未来五年紧密围绕“做好住房保障、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建筑节能、工程质量安全和建筑市场监管、法制和工程标准建设、维护建设领域社会稳定、汶川地震灾区重建”等重点工作,在电子政务、城乡信息化建设、驻地网建设标准化、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

  在电子政务方面,将共同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规划;在“数字城市”理论及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方面,将共同进行数字化城市管理、城市灾害防治、城市环境治理与保护等合作,借助信息化手段强化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的安全监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合作,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共同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智能建筑标委会正在组织落实相应技术及标准的研制及应用工作,并将很快形成获得各方认可的模式,以便在全国应用推广。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峰会前夕,中国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且,这个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贯彻落实《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为主线,认真落实省、市有关加快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有关要求,突出抓好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以开发企业及原产权单位为改造主体,积极利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政策补助等激励方式对改造工作加以推动,扎实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切实降低我县既有居住建筑能耗,为实现全县适宜居住环境及节能减排总体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一)改造内容。一是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包括建筑外墙、屋面、门窗、地下室顶板等部位的改造。二是建筑供热计量及室内温度调控改造。主要包括:原有垂直单双管系统改造成水平分户控制、分户计量;原有分户控制水平系统进行分户计量改造。三是热源及供热管网热平衡改造,包括热源、热力站、管网安装计量装置和水力平衡、气候补偿、变频等调控装置。

  (二)改造任务。目前,既有居住建筑采暖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25%左右,是建筑节能工作的重点,也是今后建设事业长期性的艰巨任务,我县在2011年以前必须完成省、市部署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作。首先选取不同产权结构、不同使用性质、不同供热方式的建筑等作为2010年试点示范工程;其次以点带面,稳步全面推进。同时,要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与旧城区改造、房屋“平改坡”相结合,与质量安全、修缮维护工作相结合。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室内供热系统计量及温度调控改造、热源及供热管网热平衡改造,对应的权重系数分别为60%、30%、10%。

  2010年建筑节能改造的试点工程为:鲁阳小区、供电公司及自来水公司住宅楼等项目共计6.51万平方米,进行围护结构和供热计量系统改造;源泰花园、县农行住宅楼、县卫生局住宅楼等项目进行分户控制、分户计量改造;循环水供热工程沿线住宅直接接入循环水供热的,原则上都要进行分户控制、分户计量改造,已分户控制的必须进行分户计量改造。住宅小区的产权单位或原开发单位为供热计量及建筑节能改造承办单位(具体项目见附表)。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顺利实施,县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任成员的县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建设局,负责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组织协调等工作。各项目承办单位要从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提高思想认识,成立项目实施机构,制定好改造方案,抓紧启动实施。

  (二)落实改造资金。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节能改造资金主要通过财政支持、企业自筹、社会资金投入、受益居民投入等方式筹措。对优先实施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2010年进行节能改造的项目享受各级财政补助,给予最大支持;2011年进行节能改造的项目将给予适当补助;2012年以后仍将继续进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但不再享受任何补助。各单位要抢抓机遇,迅速行动,确保完成我县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任务。在2010年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项目中,围护结构与室内供热计量系统及温度调控同步进行的改造项目,经验收合格后,奖励60元/平方米,不足部分由原产权单位及业主自行解决;原有垂直单双管系统改为分户控制、分户计量的,验收合格后,奖励8元/平方米,用于该项工作的奖励补贴,不足部分由原产权单位及业主自行解决;原有分户控制水平系统改为分户计量的,由业主承担600元/户的改造费用,不足部分由原负责供热的单位负担。

  中国拥有很大的房屋总建筑面积,而一半以上是农村房屋建筑面积,不过从农村房屋建设角度来说,国内并没有完整的管理模式以及规划设计,按照传统的理念和模式,房屋的结构和样式都比较相似,这是不利于找到其中的不足之处的,比如房屋的使用寿命、空间结构的合理性、是否满足生活起居的需要、样式的美观程度以及建设是否环保节能等。

  大部分的农村民居建筑缺乏对装修问题的正确认识。这是因为农村居民不具备相关的装修知识,在建房时会简单的模仿城市建筑,认为那是一种潮流,甚至安装了城市店铺当中常见的大玻璃窗和门,实际上不但不美观,也没有发挥功能。还有某些东西已经被城市所淘汰,在农村还是得到了普及,比如外墙瓷砖等,个别乡村政府甚至强制性规定,建造新房时必须在外墙贴瓷砖,这样不仅过时,而且也耗费财力,某些农村居住建筑对中国古建筑进行模仿,会安装庙宇方面的标志物,结果也是适得其反。农村建筑继承了传统的建筑经验,演变成一种固定的形式,这就导致在建房时,大部分农民缺少自己的想法,也不具备相应的设计理念和审美观念。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开始追赶社会潮流,而没有意识到居住建筑的功能更加重要,只注重房屋的布局是否宽敞,而不注重实用性,一味的模仿城市建筑,反而失去了农村建筑的特点。比如为了追赶潮流,人们忽略了农村以及城市环境布局的不同之处,简单的进行模仿,结果不但不美观,而且也不实用。还有某些农村居民为了使主要空间结构显得更加气派,而给有给其他结构留足空间,比如楼梯缺乏合理的结构,就会又陡又窄,很难保证老人和孩子的安全。所以在制定建筑方案时,首先要意识到农村和城市的不同,农村建筑应该有自己的特点,包括宽敞的大院,这样才能进行生产或者是存放机具。农村住宅建设会涉及到沼气池,所以在进行平面布置时,要将沼气池、猪圈、厕所以及厨房有效的连接起来,从而合理的布置管线,方便使用。其次是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在此基础之上,在增强美观程度。

  通过调查可知,农村居民建筑在对地基进行基础处理时,通常是由农民本人或者是当地的泥瓦匠结合本身的经验而建造,这很容易留下较多的安全隐患,比如地基不牢固,影响到房屋的使用寿命,而且在建造时,农村民居建筑缺乏科学的抗震设计,甚至完全没有涉及到。结构设计缺乏合理性,比如梁的跨度很大,而截面却很小。在楼板配筋方面,只重视主要钢筋的质量,而忽视了构造配筋。农民越来越追求多样化的使用功能,在这种情形之下,就会降低农村民居建筑的安全性,缩短使用寿命。尤其是现阶段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农民不再满足于平房,而开始建造多层小楼,这样的空间布局以及建筑方式会给房屋的使用寿命带来影响。

  对于建筑如何装修,大部分农民是缺少正确认识的,只是简单的追赶潮流,认为城市的东西就代表流行因素,在自己的房屋上安装大玻璃天窗等,实际上并不实用,也不美观,还会耗费资金,某些东西已经被城市所淘汰,还会在农村普及开来,比如贴在外墙上的马赛克等,在外墙上贴马赛克价格很高,而且比较容易脱落,影响到美观程度。农村个别居住建筑还会对中国古建筑进行模仿,实际上是不可能达到美观的效果的。

  受制于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在大部分农民看来,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也是用不尽的,因此并不会过多的关注居住建筑的节能问题,尤其是农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农民不再简单的满足于吃饱穿暖,而是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当然这也包括居住条件,建造宽敞气派的大房子成为一种潮流,甚至有的农民为了显示自己的富裕程度,会占用耕地来建造别墅,实际上这是一种奢侈之风,导致了浪费的结果,这是不利于人们未来的生存发展的。中国土地辽阔,拥有各种各样的资源,同时中国人口很多,人口数量在世界上位居前列,而资源不具有可再生性,换句话来讲,土地也是不能再生的,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很大,人均所占土地就有很大的局限性了BD半岛,因此在建造房屋时,我们不但要重视建筑格局是否实用,还要注意土地的节约问题,最大程度的利用有限的土地,建造出更加实用的房屋。同时,农村建筑可以合理的应用当地材料以及废旧的建筑材料,采取更加便捷、具有效果的施工技术等。在保证了功能性,合理的布局和结构安全的前提下,还要使所有的功能空间都可以实现通风和采光。尽量的节省能源和材料,降低成本,努力建造低成本而又体现出农村特色的居民建筑。(1)缺乏节能理念。受制于中国的传统教育,大部分农民都认为中国是不缺少资源的,而且用不尽,取不完,他们并不了解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首要难题,因此也就不会很关注农村建筑的节能问题。(2)没有节能技术。实际上,农民并不了解从哪些方面可以采取节能措施。例如和城市的多层建筑比较起来,平房建筑的体形系数更大一些,按照同样的保温条件,平房的能耗要比城市的多层建筑多10%至30%,同时由于单薄的围护结构,外墙相当部分是240mm厚砖墙,屋顶是完全没有保温隔热装置的。某些农民为了使房屋显得更加宽敞和气派,会安装大玻璃门和窗,窗墙面积比通常超过0.5,这会影响到保温和隔热效果,某些农民出于经济的考虑,所选择的门窗材料质量不高,更会给居住建筑的保温隔热带来不良影响。

  总之,中国的农村建筑规模是很大的,相关居住建筑的设计是否合理,会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个进程,同时也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无论是国家政府部门,还是有关的专业人士,都应该积极的参与到农村居住建筑的建设事业当中。第一,各级政府部门需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农村居住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将其纳入到农村实现小康的系统工作当中,全面的进行考虑以及管理,推动农村居住建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有针对性的组织相关专业人员深入到农村,开展宣传活动,使装修常识、结构常识、建筑节能环保常识以及抗震常识得到普及,这样有利于农民合理的建造房屋,自觉的遵守安全实用、节能环保和朴素美观等原则,打造小康居住环境,从物质层面上推动小康社会的实现。

  概括来讲,在进行新农村建筑建设时,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本地的具体条件,秉承实事求是的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合理的统筹规划,开展分类指导,完善相关机制,重视实际效果,平衡好农村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两者的关系,政府要帮助农民转变思想意识,让他们真正的认识到,如何才能建造出美观实用、环保节能而又使用寿命较长的房屋建筑,从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我们要进行其建筑设计系统的优化,确保其内部建筑设计环节的优化,确保其内部系统的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促进其小区公共建筑系统的优化,实现对其空间的有效应用,确保其公共建设的综合效益的提升,进行一系列的色彩运作环节、材料环节的应用,确保其相关场合的营建工作的健全,确保其相关产所的有效应用,确保其小区居民的自身居住体验的深化,满足居住小区空间的功能应用需要,促进其小区空间质量的提升,确保其小区空间形态的有效深化应用,确保其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升。我们也要进行其公共建筑功能环节的优化,当今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小区白天公共建筑的主要使用者为老人和小孩,他们多的是闲暇时光,渴望的是相互交流,他们希望能有个地方坐下来,欣赏一下小区的景观,或者只为看一下热闹的人群。

  为了满足居住小区的综合经济效益的提升,我们要进行其都市型商业模式及其区域型商业发展模式的深化,比如其大型超市、购物中心等,其小区的商务模式是小范围的,其系统布局是比较分散的,不能有效吸引人们的认识,从而导致其小区商业运作系统的不健全,不能确保其居民的日常生活的稳定开展,为了确保居民的日常生活环节的优化,我们要进行相关服务体系的健全,确保其配套商务措施的应用,满足小区居民的实际生活的需要,促进其建筑设计方案的有效优化,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针对目前小区的发展运作情况展开分析,通过相关措施的应用,确保小区的商业建设环节的优化,确保其居民对日常工作生活的便利性的实现,以满足人们群众的物质需求。小区商业与其他商业类型相比有其特殊的一面,小区商业所包含的内容通常都是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诸如涉及面较广的各类便利店、药店、音像店、花店、面包屋、美容美发、书店、家居饰品、餐饮等等BD半岛,这些商业服务场所往往由于规模小,所需的面积也较少。为了给居民提供方便的服务小区商业要考虑合理的服务半径,通常服务半径不宜超过500m。社区商业作为整个房地产业的一部分,还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即其本身作为商品也要做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要能够顺利销售或租赁出去。因此,要做好小区商业就必须对其内在规律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为了满足居民对日常生活的需要,我们也要进行居住小区的学校建筑系统的优化,确保其自身功能的有效实现,突破其传统模式的局限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其班级具备单元性,是一种特殊意义的空间,比如学校内部的实验室、舞蹈室及其天文学台等,这些环节的开展,离不开对其内部空间的有效应用,需要我们进行其整体多样性特点的深化应用,确保其空间形态的有效应用,确保其相关环节的优化,确保其相关形态操作模式的深化应用,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创造出既协调统一又别具特色的建筑形态。我们可以把这种决定建筑形态基本框架的功能要素看作是具体建筑形态生成的内部原因。毫无疑问居住小区的外部环境则是形态生成的外部原因。而这类形态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与小区协调统一,并丰富小区的形象。但是协调和丰富形象是一对矛盾,而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这一对矛盾的调解。为了确保居民生活的便利性的提升,我们要进行学校建设环节及其小区设计方案的有效协调,促进这两个环节的有效协调,促进其关系的平衡性的提升,实现其学校居住环节及其住宅关系环节的应用,确保其学校环节及其景观建设环节的应用,确保该系统的有效推动,促进小区的综合运行效益的提升,为了促进该模式的稳定发展,我们要进行相关原则的应用,确保其内部运行环节的深化发展。总平面上,小区的形态与周围的环境是否相协调,还是毫无关系,孤立自存。作为一个整体,学校是否找到应有的位置并成为小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的存在是否对小区的整体形态作出积极贡献。微观层面上的协调,包括细部、颜色、尺度、比例的协调。这个层面上的协调更具实际意义,因为它们更直接地抓住居民的视觉,也就更容易地被进行比较。

  在此过程中,我们也要进行学校建筑设计系统的健全,确保其小区形象的提升,确保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促进学校的自身功能的实现,是其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促进其小区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稳定发展,实现与学校建设环节的有效协调,促进其小区形态的完善,促进其小区的建筑系统的健全。促进其整体运作模式的深化,保证其整体运作环节的深化发展,促进其小区的公共设施系统的健全,确保其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以满足小区居民对日常生活的需要,促进其小区的稳定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按照现实情况,进行小区规划体系的健全,促进其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全,确保其公共服务设施的稳定发展,实现对居民日常生活的方便性的提升,确保其分级设计环节的欧化,确保其小区商业服务设施体系的健全,确保其居民的日常生活的稳定运行。自行车存放和垃圾处理是小区服务的关键问题,自行车库可采用集中与分散布置方式,可利用院落中的半地下室、楼幢间的低层库、住宅底层以及高架平台下部等;附设于住宅楼梯平台的三角形垃圾道常堵塞,可将垃圾道改设在住宅内部服务阳台处,避免公共场所的交叉污染。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共同面对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也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通过对世界卫生组织(WHO)2012年《世界卫生统计年鉴》中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全球除了东地中海地区和非洲地区,其他地区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尤其以欧洲区域最高,达到20%。在这个区域中,德国、希腊、瑞典和瑞士老龄化率分别达到了26%、24%、25%和23%,也就是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人。东南亚地区,日本老龄化率已达到30%,是世界上老龄化率最高的国家。我国在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后,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及其以上人口为1.77亿人,占13.26%,比2000年上升2.93%。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4,占当时人口的16%,进入老龄化高潮。老年人对综合养老社区的需求量,不断的增长。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提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五项目标,以“养”字为首,养的基本条件要有适合的居所,因为老年人的生活内容主要是依托于居所空间环境来实现的,所以,老年居住建筑是老龄安居环境的物质基础,是确保老年人“老有养,老有所居” 充分享有居住生活自主、舒适和安全的空间环境。由于老年人个体的健康状况、家庭条件、以及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的千差万别,不同老年人对居住环境和居住建筑具有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老年住宅建筑应形成能适应社会多样化需要的,其服务功能具有一定科学分工组织的建筑体系。

  孔子曾对人的一生作过经典总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是指人的心理成长,也可以说是智慧积累的过程。当今世界早已进入信息化、科技化时代,繁重的体力劳动将逐步被脑力劳动所取代,而积累了“一甲子”以上丰富人生阅历的老年人群体,恰恰在50―60岁之间退休。人们一旦退休,退出的不仅仅是工作岗位,还有社交圈子、主流社会,总之就是被边缘化了。而目前国内无论是哪一种养老模式,普遍存在着重物质轻精神、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所谓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成为了一句很难实现的空口号。

  老年人生理机能如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退,老年人对自身安全的维护能力也相对减低。正式由于身体机能的改变,老年人情绪较易波动、易自卑、易激动、易敏感多疑,易固执。情绪是心理能力的反映,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变化。综合这些特征变化,我们可以将老年人分为自理老人、介助老人和介护老人三大类,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对居住建筑需求也不相同。

  在我们的观念中尊老敬老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但其实在世界各地都有着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年居住建筑自古便存在于世界范围之内。然而,老年居住建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在传统的观念中,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这一类建筑是属于老年居住建筑的范畴,但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速和社会的发展,狭义的老年居住建筑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的数量。当前,应对人口老龄化而提倡的适老性住宅、多代居和毗邻居住模式下的老少混合型住宅应当划分到老年人居住建筑的范畴之类。本文论文对老年住宅建筑的定义主要借鉴同济大学姚栋的观点。老年居住建筑,是指以老人或者老人家庭为主要使用者,为其设计(或改造)的居住建筑。以专门针对老年人设计的住宅建筑为主体,同时包含以下两种类型:一种是包含有针对老年人家庭生活设计的常态住宅,另一种是医疗功能与居住功能复合的护理之家(慢性病医院)等其他建筑。也就是说,本论文对老年居住建筑的定义实际上分为以居住为主和以疗养为主的两大类。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提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五项目标,以“养”字为首,养的基本条件要有适合的居所,因为老年人的生活内容主要是依托于居所空间环境来实现的,所以,老年居住建筑是老龄安居环境的物质基础,是确保老年人“老有养,老有所居” 充分享有居住生活自主、舒适和安全的空间环境。由于老年人个体的健康状况、家庭条件、以及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的千差万别,不同老年人对居住环境和居住建筑具有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老年住宅建筑应形成能适应社会多样化需要的,其服务功能具有一定科学分工组织的建筑体系。因此,有必要对老年住宅建筑进行分类。1986年国际慈善机构(HTA)制定的标准把老年居住建筑按收住老人的健康状况和应提供的服务水平分为七类(表1)

  由表不难看出,HTA虽然将老年建筑分为七大类,但是结合前文对老年居住建筑的定义可以看出,实际上也是分为两大类,即:以居住为主导的老年住宅和以护理为主导的养老设施。老年住宅是指供以老年人为核心的家庭居住使用的专用住宅。老年人住宅以套为单位,普通住宅楼栋中可配套设置若干套老年人住宅。老年人住宅可以单建也可和一般住宅的共建,与社区老年人设施配合共同构成家庭供养型老年居住建筑,主要包括多代居和空巢居两种。养老设施则是为无条件在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包括居住、供餐、医护和康乐等)功能的建筑设施)主要有托老所(站)、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安怀(医)院五种。

  目前我国老年人居住建筑形式多样,包括:集中建设的老年人社区;普通社区配建的老年人住宅;依托社区养老服务,独立建设,老年人集中居住的公寓;以及养老设施用地内建设的居家型老年人公寓等。尽管形式、名称有差异,但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老有所居”的社会目标,对老年人居住建筑进行定义和分类研究,对我国老年居住建筑的实践和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基本功能及安全、卫生要求是一样的,本规范对这些设计的基本要求做了明确的规定,故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城镇专为老年人设计的居住建筑及其外部环境。改建和扩建的各种类型的适老性住宅,可参照本规范进行设计或预留改造条件。

  人类是社会动物,不能脱离了社会群体而单独存在,但是群居也是会伴随了很多社会问题,其中人口问题一直是影响人类社会的大问题,每个时期出现的问题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因而在文化传统中的表现也不同。如今人口膨胀以后,居住建筑的形式开始改变,人类集中于某一区域,并在此繁衍,人口越来越多,居住面积越来越紧张,于是楼房产生了,楼房可以用较小的面积解决较多人的居住问题,但是人口还是在稳步增加,连小楼房也解决不了人口的膨胀,于是高层楼房出现了,当高层也解决不了人口的问题时就开始占用耕地开发房地产,当居住建筑发展到这种地步,楼房的生态居住建筑意义就不存在了,需要一种新的居住建筑形式来解决问题。

  生态居住建筑首先要解决了绿化问题,如何让居住建筑本身既是居住单位同时又是绿化单位,将绿化功能与居住建筑融为一体并可持续发展,现在居住建筑的设计都会有社区绿化,在未开发前的土地上的绿化面积与建成以后的绿化面积相比较,绿化面积是成倍减少的,如何恢复之前土地的绿化程度就需要在居住建筑本身找出路,居住建筑设计可以考虑以居住建筑的外立面为主体设置一系列的绿化装置,根据当地的气候和自然环境进行设计,让灌木类、爬藤类、草本类植物有生长的空间,让居住建筑本身内外都具有绿化功能。其次,生态居住建筑要解决能源问题,目前已知可以开发的可循环的能源都要运用到居住建筑设计中,太阳能,地热等都要用来解决生态住宅的能源供应,

  生态居住建筑有很多误区,感觉只要是在自然环境好的地方的居住建筑就是生态居住建筑,作为现代设计,首先就为了让人类的生活舒适便利,很多居住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很好,自然风光和气候都是一流的,但是水电交通和通信不方便,会严重影响生活品质和工作效率,进一步考虑如果医疗设施配备不完善,排污系统设计难度较大仍然会造成不便,所以生态居住建筑设计的未来,就是让居住建筑本身是一个可循环系统,并且可持续循环。

  要形成一个可循环系统,要求居住建筑及其辅助设施具备自给自足的能力,所以要有生态农业配套设施,能够自主处理居住者的排泄物,并转化成肥料用以种植农业作物和绿化植被,让自然界的能量在小范围内循环。目前,生态建筑采用沼气净化池处理粪便和污水,外排水接近或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排放标准,为就地、分散、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闯出了一条新路。同时,生态建筑节土、节水节能,较好地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统一。有专家形象地喻之为“制氧加工厂”和“小型污水处理厂”。如此便克服了常规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是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完美结合的范例,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战略意义。让居住者即便是不依赖城市集中的能源和食品供应也能自主满足需求。绿化方面,可以就地选取当地植被,进行垂直绿化,包括建筑物的墙面、围墙、栅栏、立柱和花架等方面绿化,它与地面绿化相对应,在立体空间进行绿化,不仅可增加建筑物的艺术效果,使环境更加整洁美观、生动活泼,而且具有占地少、见效快、绿化率高等优点。经过绿色植物装饰起来的屋顶、墙面、阳台、立交桥等建筑物,不仅减缓了因建筑物占用的绿地,而且还在视觉上取得良好的环境效果。同时,屋顶及墙面绿化的环保节能特性也很明显。屋顶绿化可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大气飘尘,优化生态环境。。研究表明,有建筑物墙面绿化的建筑,室内空气温度较无绿化建筑物室内温度低约3~5℃,空气相对湿度可提高10%~20%。同一栋楼屋顶绿化过的房间相比没有进行屋顶绿化的房间节省约70%的空调能量。

  不同的纬度拥有不同的气候条件,植被和生物都各不相同,合理地利用资源就是节约资源,而且,现代设计浪潮下,随着网络的普及,世界依然是一个大的社区,设计理念传播很快,世界上的建筑也越来越雷同,设计风格越来越同一,这样人类文化在经历长时间的发展之后丰富性减弱。真正的生态居住建筑应该是具有不可复制性的,采用当地的建筑材料,运用当地的植物,饲养当地的动物来维护当地的生态平衡。我国最具有智慧的生态建筑莫过于陕北窑洞,自然生态中的和谐景观。窑洞村落具有“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的特点。靠崖窑只展露出小面积的洞口立面,天井窑的井窑和窑身都沉于地下。与一般地面建筑相比,建造时不需要大量破坏植被,建成后又没有触目的外露建筑体。从总体布局上看,整个建筑群或是顺着山呈等高线布置,或是潜隐在大片土垸之下,它们都最大限度的与大地融合在一起,充分保持着自然生态面貌。无论是远观层层叠叠依山沿沟的靠崖窑群,还是俯视星罗棋布、虚实相间的天井窑群,都给人一种粗旷古朴、乡土味很浓的美感,极具乡土特色。古老的智慧需再借助现代可以加以改造,就可以成为值得推广的生态建筑模式。这样一来,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特色的建筑,每个建筑都能融入自然环境中,不给自然环境带来负担,从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服务热线
020-6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