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半岛中国各省特色民居建筑的详细解读!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3-12-12 22:30:39

  BD半岛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民居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由于中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中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从南方的青砖蓝瓦马头墙,到北方的四合院,直到黄土高原的窑洞,内蒙古的毡包,西藏的碉楼……这些民居无不显示着中国丰富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最为普遍、历史最为久远的住宅形式。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配以绿化成为休息和家庭活动的中心。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

  徽派建筑其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本单位,但宏观世界与北京的院落形式有别。根据当地气候、地形的特点,安徽传统的民居建筑多为各种造型的二层楼房,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参差起伏,有的层楼叠院,精致朴素、堂皇俊秀。

  以流畅的飞檐、高翘的马头墙、宁静的街巷、幽深的院落、粗大的冬瓜梁以及精美的雕刻著称。许多民居的六罩、梁托、门扇及墙壁上都雕刻有人物、鸟、兽、花卉、祥云等图案。砖、木、石雕融为一体,堪称徽派建筑大观园。

  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西递、宏村古民居群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现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四百四十多幢,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为世所罕见。

  所谓骑楼,描述的是其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

  广州骑楼的年龄,说来还没过100岁。民国七年(1919年),广州拆城墙、扩马路,开通了越秀北、人民路、盘福路、文明路BD半岛、大德路等今天仍服务民生的主干道。当时为了充分运用马路空间,同时又针对南方潮湿多雨、炎热高温的气候特征,便在马路两旁搭建起两三层的砖木混合结构的骑楼式楼房,就连现代化的建筑南方大厦、新大新公司等,也采用了这种骑楼式的建筑结构,一时风靡全城,形成了广州街景的主格局。

  广东开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

  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办事处。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

  土楼是几次中国乃至东亚历史动荡和民众大迁徙的产物,土楼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品类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是福建南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生息地。在山坡河谷用生土夯筑成1-2米的厚楼墙,内建三至五层木结构的房子,约16米。建筑面积数千平米,中央有庞大的天井。外形有圆、方、三角、五角扇形、八卦形等。造型奇特、气势雄伟,经历千年风雨沧桑而巍然屹立。

  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大,造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民居世界。

  毡包是我国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帐篷,一般为圆形,古代称 “穹庐 ”“毡帐 ”。它具有制作简便、易于组装、抵御风寒等特点。

  蒙古包一般用柳条做骨架,外侧包羊毛毡,再在顶部中央设可支起的圆形天窗,是一种可移动式园形住宅。在柳条两侧涂料灰草泥代替毡子,即成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两个圆形住宅之间,联以土墙,成为并列的三间房屋而演变成土房。

  蒙古的游牧民族终年赶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头双峰骆驼驮着,运到下一个落脚点,再重新搭起蒙古包。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多分布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

  地处黄土高原,因雨量小、少林木、土层厚,所以人们在土崖纵挖窑洞,横向排列。洞顶呈圆拱形,窑洞内侧墙与窑洞门相通,成为里外屋的格局。里屋倒炕靠窗,外屋锅台待客。门脸砌砖起拱,上为窗下为门,附土以保温,一般可用几十年。

  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青海地处高原,是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聚居的地区,是因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丰富的建筑材料使其民居富丽堂皇而典雅。前房为高台阶平房,大门凹进,左右两扇窗户形式各异。后院的房屋为一楼一底,楼上有凸出的明式走廊。

  西藏大部分地区平均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藏族人用石块石片垒砌出三四层高的房子,因形似碉堡而得名碉楼。

  藏南各地的乡村和城镇,石村丰富,民居一般用石砌墙、高2-3米,称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顶,有的设外廊。木梁、柱子上有鲜艳的色彩,窗上装玻璃,可以有效的利用当地充足的阳光。

  碉楼虽然年代久远,但在房间的功能分配上,却一点儿也不逊于现代的别墅楼房。

  一座碉房中分布着各种功能的房间,包括起居室、厨房、卧室、厕所、储物间、牲畜圈以及碉房中必备的经堂,从生产到生活,一应俱全。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同时又与中国其他各地迥然不同。

  在新疆有句话:“没来过喀什,就等于没来过新疆。”喀什是西域文化的集大成之地,而位于喀什市的高台民居,又是西域文化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高台民居是新疆喀什市老城东北端一处建于高40多米、长800多米黄土高崖上的尔民族聚居区,距今已有600年历史,是喀什展示尔古代民居建筑和民俗风情的一大景观。

  这里的尔族人世代聚居,房屋依崖而建,家族人口增多一代,便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楼,这样一代一代,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密密麻麻。

  高台民居不受中原文化的约束,很早就带有了现代主义建筑自由灵活、粗犷豪迈的特点,是研究西域民居文化的活化石。

  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农民住宅中主要的房屋,在山墙开山BD半岛,形如吉林东部山区汉族农民的马架,故称马架房。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椭圆顶,极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习惯。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础,四面皆土坯墙围绕,当阴雨连绵之际,墙壁会因潮湿而脱落,房屋寿命难以保持长久

  宁夏主要是回族聚居地,居民就地取材,以土为主。院墙、屋墙均用泥土而筑,土墙上加有一定民族风格、习俗装饰。屋檐为单面,形成独特风格。多是院内一面或两面建房,屋顶坡面较大,或是硬山一面坡。这和西北少雨,收集雨水有关。

  山西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在中国民居中,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齐名,一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说法。山西因历代争战较少,故古建筑保存得较多。

  平遥古城,是晋中民居最典型的代表,位于中国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是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曾是清代晚期中国的金融中心,并有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

  祁县古城,有着2500余年的建县历史,于1994年成为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与另一座名城平遥相毗邻。

  祁县民居,以乔家堡村的“乔家大院”最为著名,该建筑群是清代晋商名流乔致庸的宅第。其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于民国初年建成了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体现了中国北方民居质朴不失精巧、严谨不失雄浑、聚族而居不失错落有致的典型风格。

  建筑具有东北地区部分汉族住房特点,以石、土混合筑房壁和院墙,屋顶有一层较厚的泥土,以保持屋内温度。有的房顶类似东北地区蒙古族的“马架房”的房顶。

  上海旧住宅除一部分花园楼外,以里弄“石库门”房子最具代表性。大片住宅成排布置,互相毗连。户内建筑布局紧凑,高2-3层,青瓦坡屋顶并有小型晒台,在建筑正面的墙头、大门等外常作简单的装饰。

  江南民居主要集中在苏南太湖之滨的周庄BD半岛、同里及苏浙交界的南浔等乡镇。居民房屋以砖木结构为主,设计精巧,紧凑实用。临河人家多开敞窗或水门,临河有骑楼联通,构成江南水乡的优美情调。

  江苏民居以苏州为代表。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于水、路、桥之中,多楼房,砖瓦结构为主。

  民居周庄镇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

  浙江民居讲究对称的格局,运用木石雕刻、彩画装饰门楼、厅堂。显得十分威严肃穆,宣扬主人的社会地位。

  黄岩天长街住宅,宅面街背河、附有店面,临街设店面,内部兼作起居室,后部临水的房作厨房。全宅的中间部分分三层,第二层空间仅有2.2米高。以顶阁楼三面凸出,窗台做得较低,三面都开窗,阁楼窗子开得合宜,住在顶层并不觉得压抑。整个住宅造型有虚有实,有遍有低,轮廓线不单调。

  湖南民居建筑平面多为前后两个一明两暗的三间组成,中为内院,植以花木。房屋空间高,设有阁楼,建筑选型均衡,青瓦粉墙。墙内设有风火墙,背山面水,环境优美。

  注:风火墙又称马头墙、防火墙、封火墙,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流派中江南古典建筑的重要特色。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壮族、布依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吊脚楼属于“杆栏式”民居,“杆栏式”民居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 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现在主要流行于壮族居住的比较偏远的地区,包括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

  湘西吊脚楼建筑形式自由,可临水,也可依山傍谷,或就建在田坝边。稍稍开凿修砌,选上好木料支撑起一座座或者一排排的吊楼来,旁边饰以几丛茂林修竹,省时简工,温馨而有画意。

  受汉文化的影响,房屋为全楼居木结构,居室面宽三开间,进深四间,底层养畜,放杂物。二层“望楼”、堂屋相连,堂屋两侧是子女住房。阁楼作为储藏室,二层以上多空透,以利于通风。贵州民居建筑虚实对比强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该地区房屋,尤其广大乡村的民居,基本结构形态与四川民居相同,即木结构有堂屋、卧室、厨房等用房。但建筑材料、房屋质量一般比四川民居要好些,通常以瓦房为主。

  四川民居多适应地形就势而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采用石、砖、木、竹等多种地方材料,运用多种设计手法。其结构多为穿斗式木构架,悬山式屋顶,前坡短、后坡长。多外廊、深出檐,造型空透轻盈,色彩清明素雅。

  傣族竹楼是另一种干栏式民居。云南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地区,由于该地区盛产竹材,所以许多住宅用竹子建造,称为竹楼。

  竹楼的平面呈方形,底层架空多不用墙壁,供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楼上有堂屋和卧室,堂屋设火塘,是烧茶做饭和家人团聚的地方;外有开敞的前廊和晒台,前廊是白天主人工作、吃饭、休息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既明亮又通风。

  广西民居建筑主要是木、竹结构,漓江沿岸主要以竹为建筑材料,有类似傣族竹楼的竹房。房屋下部有一高度不大的底层,房前一般设有小走廊,类似城市建筑中的阳台。在壮乡,房屋往往依水而建。

  台湾民居中轴线明显,受到闽、粤、汉族民居的影响,沿袭其建筑风格。台湾民居的基本形态是三合院、四合院。农家多用三合院,前面广场可晒农作物。较富裕的人家或官司家住宅则用四合院,有门厅与正厅的缓冲,隐蔽性极高。

  其实,中国的地方民居远远不止以上几种,不管是小桥流水、青砖黛瓦,还是黄土高原,草原毡包,无不显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意趣。

  如今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许多地方民居还未来得及被人们欣赏就已经消失殆尽。唯有传承,才有发展,加强对传统民居的保护,才是传承中国建筑特色的根本之道!

服务热线
020-66666666